作文指导:质疑与解释
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生活中,我们难免会面临被质疑的情况,此时往往需要做出解释。解释有时候能够有效地消除质疑,但有时候反而会增添更多的烦恼。
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指导】
本题选择了“质疑与解释”这样一个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,从贴近考生生活的话题出发,试图通过材料引导考生对他人的“质疑”与自我的“解释”作出合理判断,并得出正确、深刻的认识,具有现实意义,又有着较为广阔的思辨空间。
“难免会面临被质疑的情况”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,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。 而“往往需要做出解释”中的“往往”,也使该话题有了一定的思辨性,同时也引出了后面的两种情况。作为应对质疑的一种方式,解释也具有两面性。一方面,“有时候能够有效地消除质疑”,说明解释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。 比如当他人因为误会、误解而质疑自己时,合理的解释可以澄清事实,增进理解,修复关系。 另一方面,“有时候反而会增添更多的烦恼”,这就意味着解释并非总是万能的。有的情况下,解释可能会被误认为借曰,或者越解释越复杂,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。又或者,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,过度解释反而引起对方反感,等等。
基于上述讨论,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先阐述解释的必要性与局限性,探讨“解释”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局限。例如,在面对重要的人际关系问题或重大决策被质疑的情况时,解释可以有效促进交流,从而避免误会加深,这是有必要的;但在面对一些无端的质疑,且对方固执己见时,解释则徒劳无功,甚至适得其反,此时就没必要再继续做出解释。这在个人与个人、集体与集体、国家与国家之间,都可以找出相应的实例。考生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何时应做出解释,何时应保持沉默,展现对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。
进一步地,考生还可以思考“质疑”“解释”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。要意识到,并不是所有的质疑都必须急于做出解释。 与“解释”相似,“质疑”同样存在着两面性。有些质疑有其合理性,又或者是完全正确的,对我们而言是有益的。我们则需要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进行审视反思,然后再做出恰当的解释;而有时候,或是解释的时机不对,或是解释的方式不当,也有可能会加重质疑,甚至还可能引发新的质疑。 当然,这里又涉及了沟通艺术的问题,也是在立意的范围之内。
而且在生活中,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质疑他人的情况,这也引导考生能够换位思考,从不同的视角出发,站在对方的立场,辩证地看待上面这个问题。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、社会交往等多个角度探讨二者的这种动态关系,强调在面对质疑时应当理性对待,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回应。这也是本题的又一个思辨角度。
考生在写作时,并不必局限于对“质疑”和“解释”这两个概念的理解。上面也提到解释不是万能的,有时候是“有效”的,有时候也会“失效”,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面对后者的情况下只能无动于衷呢?因此,考生还可以思考,除了解释之外,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应对质疑。 比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,消除质疑;或者坦然面对质疑,改正不足,提升自我;或者通过理解质疑者的立场,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化解问题。这些,都是不依赖解释而是采取其他策略的智慧,展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处世哲学。
【参考立意】
1、合理的解释才能有效消除质疑;
2、辩证看待质疑,对解释进行取舍;
3、不依赖解释,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。
【佳作展示】
解释与沉默:面对质疑的智慧抉择
在生活的舞台上,我们都是演员,同时也是观众。我们演绎着自己的故事,也见证着他人的悲欢离合。在这个过程中,被质疑如同阴影般难以避免。面对质疑,我们往往会选择解释,试图通过言语来消除误解,澄清真相。然而,有时候,解释却会成为新的纷争的起点,增添更多的烦恼。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:在面对质疑时,解释是否总是最佳的选择?
解释,是人之常情,也是维护自我权益的一种手段。当我们的行为或言论受到质疑时,本能的反应便是为自己辩解,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同。解释能够让我们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立场,展示事情的全貌,从而消除误解,恢复名誉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辩冤白谤,释疑解惑。”在许多情况下,有效的解释确实能够化解矛盾,重建和谐。
然而,解释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。有时,过度的解释反而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和争议。这是因为,解释往往涉及到对事实的重新解读,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。当解释变得复杂和冗长时,原本的误解可能被放大,新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应运而生。此外,解释还可能被视为逃避责任的手段,从而引发更大的不信任。
那么,在面对质疑时,我们是否应该选择沉默呢?沉默并不意味着逃避或认输,而是一种智慧的抉择。有时,保持沉默能够让我们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,给双方留下冷静思考的空间。沉默也是一种力量,它能够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此时无声胜有声。”在某些情况下,沉默确实能够胜过千言万语。
当然,选择沉默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说话。当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来澄清事实时,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话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,避免情绪化的表达。同时,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,尊重不同的声音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沟通中找到共识,化解矛盾。
面对质疑时,解释和沉默都是可选的策略。解释能够消除误解,但也可能引发新的争议;沉默能够避免无谓的争论,但也可能被视为逃避责任。因此,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智慧的抉择。在解释时,我们要力求简洁明了,避免复杂化;在沉默时,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总之,面对质疑时,我们既需要勇于解释,也需要学会沉默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更加从容地演绎自己的故事,也见证他人的悲欢离合。
作文指导:质疑批判
作文指导:质疑与相信
作文指导:质疑的力量
作文指导:质疑、求实、反思(石钟山记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